蝗蟲 | 身體 結構 |
頭部 | 1 1 對觸角,2 2 個單眼和一對復眼 復眼 , | ||||||||||||||||||||
口器負責 感覺 感覺 和攝食 攝食 | |||||||||||||||||||||||
胸部 | 3 3 對足,2 2 對翅 | ||||||||||||||||||||||
運動 運動 中心 | |||||||||||||||||||||||
腹部 | 集中容納 內臟 內臟 器官,體表有外骨骼 外骨骼 | ||||||||||||||||||||||
氣門用于 呼吸 呼吸 | |||||||||||||||||||||||
外骨骼 | 保護 保護 身體,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 蒸發(fā) | ||||||||||||||||||||||
有 蛻皮 蛻皮 現象 | |||||||||||||||||||||||
昆蟲的基本特征 | 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部分節(jié) 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部分節(jié)
分析:蝗蟲屬于節(jié)肢動物.對于此題可結合蝗蟲的主要特征進行解答. 解答:解:由圖中可以看出,蝗蟲的身體分為三部分:頭部、胸部、腹部.有的有單眼和復眼,有的只有復眼,一對觸角和口器等.其中頭部有觸角、胸部有足和翅、腹部有氣門,用于呼吸.蝗蟲是觸角是感覺器官,分節(jié),具有靈敏的嗅覺和觸覺作用;蝗蟲的足包括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節(jié),后足發(fā)達,適于跳躍.昆蟲都有2對翅,翅分為前翅和后翅各一對,前翅革質、狹長,覆蓋在后翅上起保護作用;后翅薄膜狀,柔軟而寬大,適于飛翔.蝗蟲的體表具有外骨骼,堅韌的外骨骼既保護和支持了內部結構,又能有效的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fā),有蛻皮現象,這是節(jié)肢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為:
點評: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考查的重點,可結合著蝗蟲的結構示意圖掌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09?泰安)如圖為蝗蟲的外部形態(tài)及內部結構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蝗蟲跳躍、飛行的動力來自與[ Ⅱ Ⅱ ]胸 胸 部發(fā)達的肌肉([]內填圖中數碼,其后填相應的名稱,以下同)(2)蝗蟲的呼吸器官是[ 1 1 ]氣管 氣管 .(3)蝗蟲是危害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的害蟲.現提供某種蝗蟲的卵、飼養(yǎng)箱,自己再選擇恰當的材料,嘗試探究蝗蟲的取食行為.探究方案: 1、作出假設:蝗蟲取食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 2、培養(yǎng)蝗蟲:從卵開始進行在飼養(yǎng)箱中隔離飼養(yǎng),才可能說明觀察或檢驗蝗蟲的取食行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3、實驗目的:是探究“蝗蟲取食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要以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和其他植物作為變量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是放禾本植物的一組,另一組放其他農作物為對照組. 4、結論:蝗蟲取食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 1、作出假設:蝗蟲取食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 .2、培養(yǎng)蝗蟲:從卵開始進行在飼養(yǎng)箱中隔離飼養(yǎng),才可能說明觀察或檢驗蝗蟲的取食行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3、實驗目的:是探究“蝗蟲取食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要以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和其他植物作為變量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是放禾本植物的一組,另一組放其他農作物為對照組. 4、結論:蝗蟲取食玉米、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005?泰安)根據蝗蟲的口器和外部形態(tài)示意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蝗災發(fā)生時,許多農作物的莖、葉很快被取食,這主要是由于蝗蟲的[ A A ]上顎 上顎 ([]內填圖中數碼或符號,其后填相應名稱)很堅硬,適于咀嚼.(2)圖中僅具有感光作用的結構是[ ① ① ]單眼 單眼 .(3)蝗蟲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蛻皮的原因是 它的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長大而長大 它的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長大而長大 .(4)結合外部形態(tài)示意圖,請你設計實驗探究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及其所在部位. 實驗方案:結論: 方案:取兩只活蝗蟲和兩支盛滿水的試管,然后把一只蝗蟲的Ⅰ(或頭部)浸沒在水里,把另一只蝗蟲的Ⅱ和Ⅲ(或胸部和腹部)完全浸沒在水里而只露出Ⅰ(頭部).一段時間后,觀察實驗現象. 結論:位于胸部和腹部的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方案:取兩只活蝗蟲和兩支盛滿水的試管,然后把一只蝗蟲的Ⅰ(或頭部)浸沒在水里,把另一只蝗蟲的Ⅱ和Ⅲ(或胸部和腹部)完全浸沒在水里而只露出Ⅰ(頭部).一段時間后,觀察實驗現象. .結論:位于胸部和腹部的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版權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無意侵犯版權,如有侵權,請作者速來函告知,我們將盡快處理,聯(lián)系qq:3310059649。 ICP備案序號: 滬ICP備07509807號-10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08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