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受6月10日強降雨的影響,湖南岳陽市發(fā)生山洪泥石流,截至2011年6月11日17時,共造成29人死亡,20人失蹤。閱讀文字并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形成泥石流災害系統(tǒng)的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圖示
(1)據(jù)圖分析發(fā)生泥石流的三個必要條件是、和。
(2)湖南岳陽市泥石流在季節(jié)最容易發(fā)生,原因是和。
(3)下列地區(qū)屬于我國滑坡、泥石流頻發(fā)地區(qū)的是( )
A.云貴高原
B.黃土高原
C.華北平原
D.東北平原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城市等級的敘述合理的是( 。
A.城市的等級越高,提供的職能種類越少
B.城市的等級越低,其服務范圍越大
C.城市的等級越高,其人口規(guī)模一般越大
D.城市的等級越低,其數(shù)目越少,平均距離越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示意R河流域等高線分布及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據(jù)此完成下列各題。
【1】據(jù)圖表推測,1978—2008年R河流域( )
A. 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增大 B. 地表徑流加快
C. 下游河床抬高 D. 洪峰期延緩
【2】圖示地區(qū)海拔最高處與最低處溫差最大值可能是( )
A. 1.5℃ B. 2.1℃ C. 2.3℃ D. 2.4℃
【3】圖示區(qū)域修建水庫的主要意義在于( )
A. 灌溉 B. 發(fā)電 C. 養(yǎng)殖 D. 保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我國部分地質災害分布示意圖,該類地質災害主要由外力作用引起。讀圖回答 下列問題。
(1)說出圖中甲、乙地質災害的名稱。
(2)分析誘發(fā)該類災害的主要人為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祁連山脈的分布特點,簡述其對甘肅省河流的影響。
(2)與較敦煌比,說明隴南氣溫特征并分析原因。
河西走廊過去曾是我國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現(xiàn)已轉型成為我國最大的制種基地,為全國提供品質優(yōu)良的作物種子。2014年甘肅省農民通過制種業(yè)增收約30億元。(制種,是指生產已經培育成功的作物種子。種子在收獲后需脫水干燥,以方便存儲運輸。)
(3)分析甘肅省河西走廊由商品糧基地轉型為制種基地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暑假某“驢友”團在圖中山區(qū)從甲地開始沿虛線進行自助游活動。下圖為該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地與戊地的最大相對高度可能為( )
A. 449 m B. 599 m C. 699 m D. 749 m
【2】在接近山頂?shù)奈恢,“驢友”們找到了一處可供過夜露營的位置,此處最可能是( )
A. 丙 B. 丁 C. 戊 D. 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①、②、③、④表示某區(qū)域地形類型中的山脊和山谷,點a、b、c對應的海拔分別為900米、600米、300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①、②、③、④可能發(fā)育河流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2】【2】降落到P點的雨水會向哪個方向流動( )
A. 東南 B. 東北 C. 西南 D. 西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0年8月,“中國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列其中的廣東丹霞山主要是由紅色砂礫巖構成的.如圖為“廣東丹霞山地貌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題.
(1)構成丹霞山地貌的巖石屬于( )
A.變質巖
B.沉積巖
C.侵入巖
D.噴出巖
(2)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力侵蝕
B.風力堆積
C.流水侵蝕
D.流水堆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我國西南山區(qū)某縣部分區(qū)域公路建設規(guī)劃圖,圖中A處為1958年國家新建鐵路與火車站,B處為縣城,C與D處為鄉(xiāng)鎮(zhèn)。讀圖,完成(1)~(2)題。
(1)公路建設規(guī)劃有四個方案,其中公路密度最大的是( )
A.方案甲
B.方案乙
C.方案丙
D.方案丁
(2)四個方案中的各段公路,有可能成為國道的是( )
A.方案甲中的ACDB段
B.方案乙中的AB段
C.方案丙中的CEFD段
D.方案丁中的ACB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