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是還原氫隨化合物在生物體內(nèi)轉(zhuǎn)移過程,下面對其分析不正確的是
A.經(jīng)①產(chǎn)生的轉(zhuǎn)移到葡萄糖的過程中,首先傳遞給三碳化合物,并將其還原
B.經(jīng)⑤轉(zhuǎn)移到水中,其過程需氧氣參與
C.能形成ATP的過程有①②④⑤⑥⑦
D.長在向陽坡上的小麥比背陽坡上的小麥①過程程度大
【答案】C
【解析】
閱讀題干和題圖可知,本題是以[H]隨化合物在生物體內(nèi)轉(zhuǎn)移為載體考查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結合題圖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過程進行梳理,然后根據(jù)選擇具體描述進行判斷。其中①是光反應,②是暗反應,③是葡萄糖聚合成多糖,④是無氧呼吸第二階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階段,⑥是有氧呼吸第一階段,⑦是多糖水解成單糖。
A、①②是光合作用的過程,水光解成的[H]為還原性氫,作用是在暗反應過程中將三碳化合物還原,A正確;
B、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表示[H]與氧氣結合形成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B正確;
C、②是光合作用暗反應形成有機物的過程,⑦是多糖水解成葡萄糖的過程,該過程均需要消耗ATP,不會產(chǎn)生ATP,C錯誤;
D、長在向陽坡上的小麥比背陽坡上的小麥光反應強度大,是因為光照強度高,D正確。
故選C。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胰島素分子中一條多肽鏈,其中有 3 個甘氨酸(R 基:—H)分別位于第 8、20、23位。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多肽含有一個游離的羧基,位于第 l 位
B.用特殊水解酶除去 3 個甘氨酸,水解產(chǎn)物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比原多肽增加 108
C.用特殊水解酶除去 3 個甘氨酸,形成的產(chǎn)物 中有 3 條多肽、一個二肽和 3 個甘氨酸
D.用特殊水解酶除去 3 個甘氨酸,形成的產(chǎn)物比原多肽多 6 個氨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6:環(huán)境保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戈壁紅駝(當?shù)厝藢ζ渌追Q)生活在內(nèi)蒙古狼山與中蒙邊境間的荒漠草原,屬游走性動物,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駱駝刺等鹽地沙生植物的嫩枝,食性廣雜。近十多年的保護性發(fā)展,2016年紅駝數(shù)量已達5萬余峰。觀察發(fā)現(xiàn),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次生植物肉歡蓉,但根部多鼠洞,威脅其生長。牧民們說,戈壁紅駝能與草原生態(tài)互促共生、良性循環(huán)。
分析戈壁紅駝能與草原生態(tài)互促共生、良性循環(huán)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下圖A、B、C是三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分析作答:
Ⅰ、關于圖A:
(1)構成圖中[1]的基本支架是______,[1]功能特點是______。
(2)若該細胞是紫色洋蔥鱗片葉細胞,則色素主要存在于[ ]______([ ]內(nèi)寫數(shù)字,橫線上寫文字,下同)。如果細胞外溶液濃度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細胞液濃度,該結構會越來越小。
(3)細胞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 ]______供給,該生理功能消耗的主要能源物質(zhì)是______,完成上述生理過程所需的酶是由[ ]______合成的,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將先擴散到[ ]______處被利用。
Ⅱ、關于圖B:
(4)與高等植物細胞相比較,該細胞特有的結構是[ ]______。
(5)如果該細胞能分泌抗體,則抗體從合成到分泌出細胞,要經(jīng)過______(用標號表示)加工才能分泌出細胞外。
Ⅲ、關于圖A、B、C:
(6)A、B、C三細胞中,能光合作用但是沒有葉綠體的細胞是______。
(7)與C細胞相比,A、B細胞結構的最主要特點是______。
(8)圖中A、B、C三細胞在細胞結構上的共同點包括(答出兩條即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真核細胞呼吸,正確的說法是
A.無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屬于氧化反應
B.水果貯藏在完全無氧的環(huán)境中,可將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
C.無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細胞質(zhì)基質(zhì)和線粒體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細胞質(zhì)基質(zhì)、線粒體內(nèi)膜、線粒體基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類某遺傳病受一對基因(T、t)控制。3個復等位基因IA、IB 、i控制ABO血型,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A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為IAIB,O血型的基因型為ii。兩個家系成員的性狀表現(xiàn)如下圖,Ⅱ-3 和Ⅱ-5均為AB血型,Ⅱ-4和Ⅱ-6均為O血型。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為________________。Ⅱ-2 基因型為Tt的概率為______。
(2)Ⅰ-5 個體有_____種可能的血型。Ⅲ-1 為Tt且表現(xiàn)A 血型的概率為________。
(3)如果Ⅲ-1 與Ⅲ-2 婚配,則后代為O 血型、AB 血型的概率分別為______、______。
(4)若Ⅲ-1 與Ⅲ-2 生育一個正常女孩,可推測女孩為B 血型的概率為_______。若該女孩真為B血型,則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除了存在于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的主生物鐘外,還有存在于肝、脂肪組織等中的外周生物鐘,如任何一個外周生物鐘和主生物鐘不同步,就可能導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1)外界的光照變化導致人體內(nèi)褪黑素含量變化,該過程是____________調(diào)節(jié)。
(2)褪黑素俗稱腦白金,其分泌有晝夜節(jié)律,晚上多,白天少。褪黑素的分泌抑制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的活動,從而保持生物鐘穩(wěn)定,此調(diào)節(jié)機制屬于______________.個別同學熬夜玩手游,擾亂了生物鐘,推測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發(fā)現(xiàn)PER蛋白的含量也與晝夜節(jié)律相關。如圖二,PER基因表達出的PER蛋白在夜間與TIM蛋白結合為二聚體,通過___________進入細胞核后抑制該基因的表達;白天在有光時,上述二聚體生成量_____________(增加、減少),PER基因表達量______________(增加、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玉米(2N=20)是一種雌雄同株的植物,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1)某品種玉米2號染色體上的基因S在編碼蛋白質(zhì)時,控制最前端幾個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圖1所示,已知起始密碼子為AUG,若基因S中箭頭所指堿基對G/C缺失,則該處對應的密碼子將改變?yōu)?/span>_____________。
(2)玉米的易倒伏(H)對抗倒伏(h)為顯性,抗病(R)對易感。r)為顯性,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圖2表示利用品種甲HHRR和乙hhrr通過三種育種方法I-III培育優(yōu)良品種hhRR的過程。
①方法I的育種原理是_____________,三種方法中難以獲得優(yōu)良品種hhRR的是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法Ⅱ中HhRr自交獲得,假設只保留F2中抗倒伏抗病植株的雄蕊(其他雄蕊全部去除),所有植株雌蕊全部保留且都能成功受粉和發(fā)育,則所得F3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抗倒伏抗病植株占_______________.
(3)在栽培玉米(2N)過程中,有時會發(fā)現(xiàn)單體植株(2N-1),利用2號單體植株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雜交親本 | 實驗結果 |
2號單體()×正常二倍體() | 子代中單體占25%,正常二倍體占75% |
2號單體()×正常二倍體() | 子代中單體占4%,正常二倍體占96% |
產(chǎn)生該單體的原因可能是親本______過程異常,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1941年,魯賓和卡門用同位素標記法追蹤光合作用中O2的來源。實驗示意圖如下:
(1)將甲乙兩組裝置同時置于適宜的光照條件下,短時間內(nèi)檢測產(chǎn)生的氣體A、B是否有放射性。甲實驗的結果是產(chǎn)生的O2不具有放射性。甲實驗的結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實驗的結果是產(chǎn)生的O2具有放射性。乙實驗的結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兩個實驗進行較長時間后,甲乙兩組均停止二氧化碳供應,再將其同時置于黑暗條件下,此時產(chǎn)生的氣體A______(含有,不含有)18O,原因是___________。產(chǎn)生的氣體B______(含有,不含有)18O,原因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