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證實了RNA病毒能依賴RNA合成DNA的過程,并發(fā)現了催化此過程的酶。下面為形成cDNA的過程和PCR擴增過程示意圖。請根據圖解回答下列問題:
(1)催化①過程的酶是_____。
(2)③過程也稱為DNA的變性,此過程在溫度高達90~95℃時才能完成,說明DNA分子具有______性。
(3)由圖中信息分析可知,催化②⑤過程的酶都是_____,兩者在作用特性上的區(qū)別是______。
(4)如果RNA單鏈中有堿基100個,其中A占25%,U占15%,則通過該過程合成的一個雙鏈DNA片段中至少有胞嘧啶個________。
解析:(1)由單鏈RNA為模板產生DNA分子的過程稱之為逆轉錄,此過程需要逆轉錄酶的作用。
(2)在常溫范圍內DNA分子為規(guī)則的雙螺旋結構,當達到90℃時DNA分子雙鏈解開,變?yōu)閱捂淒NA分子,說明在一定范圍內DNA分子具有穩(wěn)定性,當溫度超過某一數值后會使DNA分子穩(wěn)定性受到破壞。
(3)在PCR技術中的DNA聚合酶是在高溫環(huán)境下發(fā)揮活性的,必須具有耐高溫的特性。
(4)RNA中有100個堿基,則DNA分子中至少有200個堿基,由于A+T占40%,則G+C占60%,C至少占有60個。
(1)反轉錄酶(或逆轉錄酶)
(2)穩(wěn)定
(3)DNA聚合酶 催化⑤過程的酶耐高溫
(4)60
(1)由單鏈RNA為模板產生DNA分子的過程稱之為逆轉錄,此過程需要逆轉錄酶的作用。
(2)在常溫范圍內DNA分子為規(guī)則的雙螺旋結構,當達到90℃時DNA分子雙鏈解開,變?yōu)閱捂淒NA分子,說明在一定范圍內DNA分子具有穩(wěn)定性,當溫度超過某一數值后會使DNA分子穩(wěn)定性受到破壞。
(3)在PCR技術中的DNA聚合酶是在高溫環(huán)境下發(fā)揮活性的,必須具有耐高溫的特性。
(4)RNA中有100個堿基,則DNA分子中至少有200個堿基,由于A+T占40%,則G+C占60%,C至少占有60個。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基因工程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后,在短短的30年間,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目前已成為生物科學的核心技術。
(1)據報道,至2007年1月29日,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突破1億公頃,將目的基因導入農作物的方法有哪些?目的基因能否在農作物中穩(wěn)定遺傳的關鍵是什么?
(2)將目的基因導入微生物細胞常用的轉化方法是: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彎曲的蠶絲強度低于由蜘蛛拖牽的直絲,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世界上通過轉基因的方法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與“蜘蛛拖牽絲基因”拼接后成功插入蠶絲基因組并獲得表達。該操作中目的基因是什么?采用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目的基因能在受體細胞內獲得表達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同步題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在對細胞膜的早期研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實驗為人們認識細胞膜的結構提供了依據。
(1)19世紀末,有人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細胞的透性進行過上萬次的實驗,發(fā)現脂溶性的化合物容易進入細胞,對此合理的解釋為 。
(2)1925年,荷蘭的兩位科學家用丙酮從人體成熟的紅細胞膜中提取出脂類物質,然后將提取的脂類物質放在槽中制備出單分子層,經測量脂類單層的表面積,發(fā)現單層脂類的面積約為紅細胞表面積的兩倍。由此說明了 。
(3)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細胞膜進行了分離純化和化學分析,發(fā)現細胞膜中除了上述物質外,還有 的存在。
(4)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化學、物理技術用于細胞膜的研究,人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了上述分子的排列狀態(tài)。請在下框內畫出表示細胞膜結構的示意圖,并注明主要物質分子的名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為了解決不孕癥,1978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1997年第一只克隆動物“多利”問世,證明了高度分化的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試管嬰兒和克隆動物的生殖方式是( )
A.都屬于有性生殖
B.前者屬于有性生殖,后者屬于無性生殖
C.都屬于無性生殖
D.前者屬于無性生殖,后者屬于有性生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在對細胞膜的早期研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實驗,為人們認識細胞膜的結構提供了依據。請根據下列實驗研究回答問題:
(1)19世紀末,有人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細胞的透性進行過上萬次的實驗,發(fā)現脂溶性(與水的親和能力弱)的化合物比水溶性(與水的親和能力強)的化合物進入細胞更容易。這說明組成細胞膜的基本物質是______________。
(2)1925年,荷蘭的兩位科學家用丙酮從人體成熟的紅細胞中提取組成細胞膜的基本物質,然后將提取的物質放在水槽中制備出單分子層,并測量單層的表面積,發(fā)現單層的面積約為紅細胞表面積的兩倍。據此推測,細胞膜中這種分子的排列是________的。
(3)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細胞膜進行了分離純化和化學分析,發(fā)現細胞膜中除了上述物質外,還有________存在。
(4)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化學物理技術用于膜的研究,人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了上述分子的排列狀態(tài),并提出了______________模型。請在下框內畫出表示細胞膜結構的簡圖,并注明主要物質分子的名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