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南海群島是我國的傳統(tǒng)漁場,大多是由珊瑚礁形成,這里有豐富而優(yōu)質的漁業(yè)資源,如圖示該海域部分生物的食物關系。請分析回答:
(1)該生態(tài)系統(tǒng)除了圖中所示部分,還缺少了分解者和_______________。
(2)若把石斑魚、魷魚、鮑魚分成兩類,則石斑魚獨成一類,這種分類的依據是體內是否有______。
(3)藻類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對維持生物圈的________平衡起重要作用;藻類也為所有動物直接或間接地提供_____和能量,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
(4)珊瑚礁吸引了眾多的生物,體現了生物_____的多樣性。寫出龍蝦所在的食物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非生物部分 脊柱 碳-氧 食物 物種 藻類→④→②→①
【解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又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中海藻屬于生產者,其他生物都屬于消費者,所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除了圖中所示部分,還缺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魷魚、鮑魚的體內沒有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石斑魚的體內有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
(3)藻類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超過了自身對氧的需要),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藻類也為所有動物直接或間接地提供物質和能量,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
(4)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珊瑚礁吸引了眾多的生物,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食物鏈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圖中龍蝦所在的食物鏈:藻類→沙丁魚→龍蝦→石斑魚。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制作完成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和植物細胞臨時裝片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然后畫出了這兩種細胞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口腔上皮細胞和洋蔥表皮細胞在結構上的主要區(qū)別是,口腔上皮細胞不具有[]、[];他們與原核細胞相比,具有 .
(2)能加速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結構是[];控制細胞內外物質進出,具有保護細胞內部結構作用的是[] .
(3)從圖中可以看出,甲、乙兩種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上有較大的差別,你認為它們的差別主要由決定的(填字母).
(4)這位同學在做“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和“觀察植物細胞”兩個實驗中,開始時她用滴管向載玻片中央滴加的液體分別是和 .
(5)如果該同學在顯微鏡視野的左下方看到一個完整的細胞結構,要想將它移至視野中央,則應將載玻片向方移動,要使觀察到的物象更加清晰,應調節(jié)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有研究表明,人類生來就慣用右手與生來就慣用左手是一對相對性狀,如果控制該對性狀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存在顯隱性關系(用A、a表示),請分析下圖某家系關于該對性狀遺傳的有關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控制生來就慣用右手的基因對生來就慣用左手的基因為 (填顯性或隱性)。
(2)圖中7號與5號、6號的性狀差異稱為 。
(3)通過7號的基因型推導5號和6號的基因型分別為: 。
(4)如果7號個體經過矯正為慣用右手,她與一個生來就慣用右手的男人結婚,其后代有沒有可能出現生來就慣用左手的孩子(不考慮基因突變)? 。
(5)根據國家的二胎政策,5號和6號夫婦想再生一個生來就慣用右手男孩的機會有多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草原生態(tài)示意圖,請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關系。
(2)此圖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可表示為。
(3)如果大量捕獵狐,那么鷹的數量在一定時間內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李亮同學在實驗室里發(fā)現一張脫落標簽的永久裝片,他借助顯微鏡觀察到如圖所示的圖象,該裝片屬于( )
A.植物細胞
B.動物細胞
C.病毒
D.細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葉片的表皮有哪些特點不是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 )
A.表皮細胞無色透明 B.表皮細胞由排列緊密的一層細胞組成
C.表皮上分布著一些氣孔 D.表皮細胞外壁常具有透明的角質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