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并且危害嚴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機制是核孔復合物的運輸障礙(核孔復合物是位于核孔上與核孔的結構和功能密切相關的物質)。據此分析正確的是( 。
A.核膜由兩層磷脂分子組成
B.人體成熟的紅細胞中核孔數目很少,因此該細胞代謝較弱
C.核孔復合物的運輸障礙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編碼核孔復合物的基因發(fā)生了突變
D.tRNA在細胞核內合成,其運出細胞核與核孔復合物無關
【答案】C
【解析】
細胞核的結構:
(1)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2) 核孔:實現(xiàn)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功能:細胞核是遺傳物質的貯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A、核膜為雙層膜,含兩層磷脂雙分子層,A錯誤;
B、人體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結構,B錯誤;
C、核孔復合物的運輸障礙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編碼核孔復合物的基因發(fā)生了突變,進而導致核孔復合物結構異常,導致功能障礙,C正確;
D、tRNA在細胞核內通過轉錄過程合成,其運出細胞核與核孔復合物有關,D錯誤。
故選C。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科學家的經典研究中,采取了同位素示蹤法的是( )
A.恩格爾曼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的部位
B.梅耶指出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換為化學能
C.魯賓和卡門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水
D.普利斯特利通過實驗證實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探究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運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
B.運用假說-演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
C.運用對比實驗法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D.運用取樣器取樣法探究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胞嘧啶堿基編輯器(CBE)可將DNA分子中的胞嘧啶轉換為胸腺嘧啶?蒲腥藛T利用CBE處理小麥的TaALS基因,得到了新品種。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CBE處理小麥相關基因后發(fā)生的變異屬于基因突變
B.胞嘧啶轉換為胸腺嘧啶后會改變DNA中嘌呤的比例
C.處理后的TaALS基因結構的穩(wěn)定性降低
D.處理后的TaALS基因所表達的蛋白質結構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蘇丹Ⅲ染液可以穿過活細胞的細胞膜
B.制片后需用 5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液
C.實驗前需將花生種子用水浸泡,目的是為了充分研磨
D.只能觀察到細胞內的油脂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用醋和蔗糖可將鮮蒜制成糖醋蒜。這是因為(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存在于活細胞間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解后被細胞吸收
C.醋酸殺死細胞,使細胞膜失去了選擇透性
D.腌制的時間長,兩種物質緩慢地滲入細胞內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源于對植物向光生長的研究
B.植物體內的激素是由特定腺體合成并分泌
C.頂芽合成的生長素通過自由擴散運輸到側芽
D.成熟的種子能合成較多赤霉素以促進其休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冬季是霧霾高發(fā)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tài)污染物,最后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灰蒙蒙的。顆粒物內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易通過肺部進入血液。下列推測正確的是( )
A.顆粒物吸入人體的肺泡中,成為人體內環(huán)境的成分
B.顆粒物可能成為過敏原,一旦進入機體便可引起過敏反應
C.顆粒物進入呼吸道引起咳嗽的反射活動中樞不在大腦皮層
D.顆粒中的一些酸性物質進入人體血液會導致血漿呈酸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氨基酸構成蛋白質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每個氨基酸只有一個氮基和一個羧基
B.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其R基團有二十種
C.每個氨基酸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
D.氨基酸之間的差異在R基團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