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測胸圍差時,應測三次取最大值.________.(判斷對錯)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們身體不受到周圍各種病毒和細菌的干擾,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具有天然的屏障,這種天然屏障是指( 。
A. 神經(jīng) B. 皮膚 C. 眼睛 D. 脾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2018年9月29日是世界第18個心臟日,主題是“Your Heart My Heart”,中文譯為“將心比心”。下圖是人的心臟結構和部分工作示意圖(圖一中,A、B、C、D分別表示心臟的四個腔a、b、c、d、e分別表示與心臟相連的血管,請回答有答問題:([ ]內(nèi)填字母)
(1)心臟在人體的準確位置是_______。
(2)請分別指出圖中a血管和d血管中各流什么血?________。
(3)當人體發(fā)生煤氣中毒時,血液中的一氧化碳首先通過圖一中的[______]進入心臟。
(4)請描述圖二中心房和心室的工作狀態(tài)_______。
(5)若某人右手受傷感染病菌,醫(yī)生在其臀部注射青霉索,則藥物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到達患病部位所流經(jīng)的路線是:臀部毛細血管→臀部靜脈→________(請用圖中字母和箭頭表示)→肺部毛細血管網(wǎng)→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上肢動脈→右手毛細血管→右手組織細胞。
(6)如果用豬的心臟做心臟灌流實驗,從b處灌水,水將會從[______]流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是某人吸入空氣與呼出相同體積氣體的成分含量比較數(shù)據(j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 增加的二氧化碳和水是由肺產(chǎn)生的
B. 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明顯減少,二氧化碳和水含量明顯增加
C. 空氣中的氧氣進入人體后,最終到達組織細胞
D. 呼出的二氧化碳是由組織細胞產(chǎn)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總能讓我們垂涎欲滴,請根據(jù)圖11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生理過程①②③,屬于復雜反射的是___(填序號),這與_____中特定的神經(jīng)中樞有關。
(2)胃液中的胃酸具有殺菌作用,人體的消化液除胃液外,_______也具有殺菌作用,它們都屬于_____免疫。
(3)圖中A是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但對脂肪起乳化作用,它是由________分泌的。
(4)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后的終產(chǎn)物通過______(器官)
(5)吸收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血液中的_______來運輸。
Ⅱ.已知高溫能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那么,高溫能否使甲狀腺激素失活?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提出問題:高溫能使甲狀腺激素失活嗎?
作出假設:高溫能使甲狀腺激素失活。
實驗材料用具:發(fā)育狀況相同的蝌蚪45只;飼料甲——普通飼料;飼料乙——含適量甲狀腺激素的飼料;飼料丙——含適量100℃熱水處理過的甲狀腺激素的飼料;池塘水;大小和其他條件相同的玻璃缸三只。
(1)實驗原理:甲狀腺激素能促進蝌蚪的發(fā)育,蝌蚪的發(fā)育方式是________發(fā)育。
(2)實驗步驟:①取三只玻璃缸編號1、2、3,分別加入等量的且適量的池塘水。②將4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別放入1、2、3號玻璃缸中,把三只玻璃缸放在相同且_____的條件下培養(yǎng)。③每天同時向1、2、3號玻璃缸中分別投入_______的飼料甲、乙、丙。④觀察三只玻璃缸中蝌蚪的發(fā)育狀況并記錄。
(3)實驗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結論:高溫能使甲狀腺激素失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婷婷從一個受精卵發(fā)育成青春美少女,請根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所表示的生理過程是_____,此過程是在媽媽體內(nèi)的_____內(nèi)完成的。
(2)D是由B經(jīng)過分裂和_____等復雜過程形成的,其生長發(fā)育的主要場所是母體的_____,并通過_____從母體獲得營養(yǎng)物質和_____,排出_____等廢物。
(3)進入青春期后,婷婷會出現(xiàn)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是____,這與她的生殖器官____分泌____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